新年第一周,我们迎来了一群特别的来宾。6位来自我校2023届首批高中毕业生:英国牛津大学Michael、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Joy、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Dora、美国德州农工大学Han、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Licca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奥卡纳干分校Alex再次回到校园。
去年暑假,他们从上海德闳飞向世界各地。如今他们求学于不同国家的知名学府,专业涵盖人类学、经济、时尚、电子电气工程、建筑、统计等不同领域。阔别高中校园半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大学生活给他们带来哪些惊喜与挑战?他们认为自己最大的成长是什么?又有哪些反思和对学弟学妹的建议?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分享,从学术、社交和生活这几个不同角度去寻找答案。
学术篇
高中课程给我底气,放平心态面对一切挑战
在大学中,全新的教学模式、升级的课程难度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于每位海外学子而言都是不小的考验。但对于这些毕业生来说,他们最感激的是在德闳高中的学习模式,无论是选课管理还是论文撰写上,都帮他们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目前每周会有一两篇2,000字左右的论文,要从30- 50本书籍和论文中去摘取资料。我认为在高中,无论是 TOK(知识理论)还是EE(拓展论文),都很锻炼人,它们让我们学会从大量资料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论点信息。
我们的高中项目非常多元化,涵盖不同类型的课程,并且在选课的时候给予了很大的自由度,这让我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的探索。这些学习经历结合美国大学倡导的通识教育,让我在大学阶段选课时敢于做更多尝试。
在上海德闳的学习经历给同学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大家更自信地面对大学课程,但繁重的任务量对每个学生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在大学里,很多作业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老师设定递交的截止时间比较紧迫,有时只有一个星期来准备。所以,这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自己的学习动力和效率,和团队紧密配合,交出满意的作品或者成果。
社交篇
去遇见更多的人,去接触更宽广的世界
或许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最大的难题并非学业,而是一开始如何去融入当地的环境,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学生们进入大学后会接触到自己的教授和导师,他们会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而在学生们看来,多和导师沟通是打开自己的第一扇大门。
在美国,让我比较惊讶的是教授让我们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虽然刚开始并不习惯,但这的确很容易拉近师生的关系。因为我们班级规模比较小,所以感觉我们的教授就像高中老师一样,会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们会在学期结束后给每一位学生发送一封很长的邮件,这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也让我们更有自信。
而同样重要的就是和同学们快速打成一片。在海外就读,同学们的国籍、文化背景,甚至年龄层都不同。和这些不同背景的人交往和接触,会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时也会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
在我们学校,很多同学比我大一两岁,有的甚至30多岁重新回到本科学习。你会发现人生有很多选择。有些同学是高中毕业之后去世界各地工作一两年,赚够了大学的学费,重新回到校园中;也有同学积累了多年工作经验后再返回学校,提升他们在相关领域的学术能力,和他们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在伯克利,我遇到了许多有信念感、且理想很伟大的同学,他们是真的想要用在学校所学到的东西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自己祖国带来一些改变。这些人在潜移默化中也给我带来了很大影响。
很多人认为,对于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来说,难突破的是语言障碍。但在他们看来,不应害怕开口,大胆地向别人展现真实的自己,就能踏上“友谊的小船”。
在我们专业,大家来自世界各地,因此会给我们提供很多社交机会。其实完全不需要担心成长环境的文化背景的不同,或者害怕英语说得不够流利,这些都只是大家想象中的社交障碍。我在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交谈中发现,他们也非常希望和中国学生交朋友。
生活篇
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勇敢乘风破浪
生活在海外,生活上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适应。独自做饭、旅行,面对生活中的未知,是让一个人最快速成长的方法,甚至和父母的关系也更亲近了。
在高中,我们身边总有父母或是同学、朋友陪伴。然而进入大学后,很多事情都需要独自应对。或许,独处的时候可能就是智慧滋长的时候。短短一个学期内,我也解锁了许多新技能。
而经历了半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都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体验感”特别重要。因为无论是学校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还是与个人的匹配度,都会影响大学学习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我们学校没有传统的校门,在我看来,整个纽约就是我们的校园。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去美术馆或公园,我非常享受这样的状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东西部行业差异也意味着实习和工作机会的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未来职业选择。
我从小就向往欧洲。目前,我所就读的学校处在欧洲中心,前往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都非常方便,这极大丰富了我的生活体验。此外,学校在大一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专业探索空间,对于我的人生规划而言是个缓冲,也非常适合我现在的状态。
在分享中,6位毕业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自我“探索”之旅还在继续。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很关注下一届学弟学妹的升学情况,并对他们目前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
对于目前上海德闳在读的家庭,他们最大的建议就是多做横向的比较,通过实地访校、和学长学姐了解相关信息,判断自身和学校的匹配度,并判断自己是否可以快速适应学校环境。正如Dora所说的“不必过度包装自己,怀着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了解不同的学校,命运就会把你带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上海德闳学子找到适配大学。也预祝我们的毕业生们勇闯未来,在大学中继续绽放光彩。今后我们将继续分享毕业生的成长故事,敬请期待更多精彩内容!